作者:张卓锦
近日,一则来自深圳市民的投诉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。这位市民在留言中提到,深圳市龙华区某地常有噪鹃啼鸣,其声音嘹亮而颇具穿透力,一些居民凌晨五点便被叫声吵醒,不堪其扰,希望有关部门帮忙解决。
深圳市龙华区及时给出回应,强调噪鹃是我国“三有”保护野生动物,且深圳已将全市纳入“禁猎区”,任何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、捕猎均可能受到法律处罚,建议市民通过关窗、戴耳塞等方式减轻鸟鸣的干扰。这一回应表明,通过强制手段让噪鹃“搬家”或“闭嘴”是行不通的。试想一下,哪怕真能人为驱离或转移这几只扰民的噪鹃,其他懂得择木而栖的噪鹃或许也会乘虚而入,成为该区域的新房客,接过“扰民接力棒”。
深圳的噪鹃 于海童摄
在面对野生动物邻居时,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环境中的人们表现出困扰乃至排斥,这并非一件奇怪的事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我们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,随着自然一点点在城市中被抹去,许多人或许已经对毫无自然痕迹的城市习以为常。
随着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、生态城市的理念不断渗入城市管理过程,许多城市开始通过重新拥抱自然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,为居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。自然生态的改善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,但伴随着这些美好一同到来的,便是如“噪鹃扰民”这类城市中人与野生邻居间的摩擦。噪鹃也并不是近年来唯一一种遭到市民投诉的野生动物,南京的野猪、上海的貉,乃至小区花园池塘中的蛤蟆,都曾成为居民投诉的对象。
事实上,这些“不请自来”的野生邻居是能为我们带来不少裨益的。以噪鹃为例,它们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夏候鸟,喜欢藏身于高大树木繁茂的树冠之中。作为杂食鸟类的噪鹃既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,又能参与调控昆虫的种群,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一员。
噪鹃在深圳的频频出现,说明城市中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可供野生鸟类栖息、繁衍和迁徙停歇的生态驿站,这正是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。毕竟,一座能听见鸟鸣的城市,远比只有车流喧嚣的城市更富生机。
另一方面,深圳市的管理部门也可以参考上海的貉从“不速之客”到“科普明星”的变化历程,让噪鹃成为“活体科普书”。以噪鹃为窗口,可以通过组织自然观察等科普活动,让中小学生、城市居民了解候鸟的生活规律,以及杜鹃家族巢寄生这一奇特的生活方式,将"噪鹃扰民"的治理难点,淬炼为培育市民生态素养的科学课堂,重塑公众与自然的对话方式。
本次“噪鹃事件”中深圳市民的做法也值得学习,即当面对野生动物带来的困扰时,不应擅作主张地伤害或抓捕动物,而应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、寻求帮助,并遵循官方的建议。
随着一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,远离自然已久的人们如何重新认识自然、学会与自然共处,或许会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新挑战;而管理部门也应力求先冲突一步,通过加强科普、细化管理等方法,未雨绸缪地做好缓解人与自然冲突的准备。毕竟,真正的生态城市不应只是精心编排的园林盆景,更要有容得下生命野性的广阔胸怀。
Powered by 布加迪凯龙汽车模型说明文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